专栏作者:foxpix
作为一个曾经的Fidelio X1用户,说实话,已经很久没怎么关注飞利浦的耳机了。虽然飞利浦并没淡出烧友们的话题,但多数时候都是出现在各种促销季。而纯靠价格吸引消费者显然是不够的,至少在发烧友圈子里是会越来越缺少认同感。且不说高价hifi耳机,就是2-3K这种最中坚的档次,飞利浦似乎都很久没什么动作了。
不知道飞利浦是不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时隔多年终于更新了自家最高档次的Fidelio X系列,推出了这款X3耳机。看参数和介绍似乎还是定位于偏向直推的,定价回归了曾经X1的水平,明显高于目前自家其他产品。是不是真能撑起局面,不免是让人有疑问的。毕竟大家基本已经习惯了你的低价路线,能否接受这种回归,就要看产品本身的实力了。好了,废话不多说,是骡子是马,咱们开箱验验。

开箱验物
X3从包装上还是明显的大厂风格。盒子很大,拿在手里很有分量,不会像现行HD650那种比较轻薄的包装风格,这明显对耳机的保护会更到位,第一印象还不错。
画风也比较简洁大方,封套没有过多的花哨设计,就是一个略微调暗的X3照片背景,衬托出了品牌、获奖和Hi-Res的各色标志;里面的盒子更简洁,不过蓝底色和飞利浦的经典logo还是很搭的。

打开盒子同样的简明,直接就是耳机的本体了。实际还有个布袋对耳机做了进一步的保护,不过为了照片不太繁琐,这里就直接放上拿掉袋子的照片了。但这种周到的保护措施值得称赞。
同样为了保持这种简洁的风格,配件都被收进了耳机上方的盒子里了。和声音相关的配件就这三个,转接头没什么特别的,两条线一个是3.5mm单端,一个是2.5mm平衡线,也算是近两年新品大耳的基本操作了。毕竟随着用户群体的变化,便携设备的用户明显更多。而播放器的平衡口几乎已经成为标配;手机来说,反正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小尾巴来接有线耳机,带平衡输出的小尾巴也已经很常见了。而随着更加方便通用的TWS大行其道,原来经常配的带麦线几乎已经绝迹,也算是让hifi耳机回归了对音质的专注吧。

而X3耳机主体,其实还是可以看出很多原来X系列的影子。比如金属框架结构;比如皮质头梁;比如悬挂式的自适应头带;比如宽大的海绵耳罩等等。当然也包括整体的结实手感。
但X3在设计语言和细节制作上又做出了不少调整,让它更具现代感。比如去掉了明显的金属杆和硬派线条,统一整体配色后,X3虽然乍一看没有前两代那么显眼,但更大方稳重。比如这个新的金属框架,不但和头梁成一体化的柔顺过渡,质感手感也都蛮细腻的。再比如不同以往金属网格的编织物外层,视觉效果略低调,但非常特别,反而增加了个性和辨识度。
另一个比较大的外观改变是悬浮头带,从原来的聚合物立体网带,换成了皮垫。好像说是什么苏格兰皮革,我对这方面没研究,不过手感确实比较顺滑柔软。头梁的皮料似乎也顺带升级了,对声音和佩戴都没影响,也就不多说了。
所以,单从外观来说,X3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,虽然有些改变以往的传统,但我觉得做工基本都是正面的改进,外观可以算是走了另一种风格。接下来就看中用不中用了。

使用体验
这就要说到X3的另一个变化,那就是从原来的单边入线改成了双边。因为延续可换线设计,所以现在是左右单元外壳上都有一个3.5mm接口了。这显然是更合理和更有音质保证的做法。
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,两条原线扎起来都是一大捆,显然不短。是的,它们都是3m的长线。这对于传统大耳机来说很常见,因为以前很多烧友的器材会放在专门的区域或器材架上,然后如果想坐到可能较远的沙发上舒服的听音,长线就必不可少。
但对于新时代的烧友来说,可能很多人是在电脑前同时听歌的,器材一般也就摆在电脑附近,甚至干脆就是手机或平板直推,长线反而就成了累赘。虽然X3带了个束线器,但显然重量体积是没法减少的。其实注意下接口的出现范围,就不难发现,2.5mm平衡口是基本只在便携设备上才有的,标配的2.5线感觉可以做成1.2m左右的更方便的长度。
好消息很显然,X3是可换线的,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再做更合心意的线材。坏消息则是,X3用的虽然是标准3.5mm插头,但具体信号定义却不同一般,用户已有的线材很可能是不通用的。
具体来说,多数3.5TRS接口的耳机,基本都是尖端(T)走信号,用第二极环端(R)或第三极尾端(S)接GND,并左右保持一致;而X3上选择用尾端来接GND,但信号端却比较特别,左单元接口用的尖端,右单元接口用的环端,然后两侧分别没用到的那一极都是留空的。所以就是,如果把常见定义的耳机线接上X3,要么只有一边出声,要么干脆完全没声。
当然,这么设计,也可能是有防呆的考量在里面。毕竟对于新手用户,可换线会带来一个左右辨识的问题,甚至可能插反了而不自知。X3用这种左右不对称的定义,就可以防止插错。因为原线接反了耳机是完全不出声的。
除却略有些槽点的线材,X3的整体使用体验还是不错的。比如较大的耳罩可以带来充足的空间,不会压迫耳朵;而海绵材质和天鹅绒表面则可以增加透气性和舒适度。而结实的质感,也让平时使用可以更随心,不会像我手头的极致ED8那样,总感觉要小心翼翼的。就是新耳机到手初期,整体都会偏紧,可能会有一定的夹头感,随着使用就会舒适起来。
而作为一个定位偏向于直推的耳机,X3的驱动性就是我更关注的地方。毕竟虽然阻抗只有30欧,但无论是50毫米的单元直径,还是双振膜都不是易推的标志。好在实际使用下来,我发现X3并不吃推力,不需要前端有多高的功率输出,只要有足够的声压响度,就能有较为不错的表现了。当然X3毕竟是个全尺寸的大耳机,这个音量还是要开到一定程度的。就我个人的听音偏好来说,基本上手机要开到快一半的音量。

声音表现
那么直推下X3是什么样的声音呢?简单来说就是确实做到了宣传中的“高频明亮,中频清晰,低频强劲”。不但三频都很有表现力,整体有较强的密度,声场也蛮大的,而且比例比较合理。这对手机类前端来说,是非常好的特质,可以明显让原来偏糊偏散的声音凝聚清澈起来。相信很多从低端耳机换过来的朋友,会一下被这种清晰度提升带来的高解析效果所吸引。
只不过手机这类前端,因为功能和信号的高度集中,也很难避免内部的各种干扰杂讯。所以此时你用X3虽然会得到一个明显的声音进步,但要求高的人可能还是觉得略躁,整体结像偏大偏前。好在除了新耳机最初的生涩期,X3在保持清晰线条的同时并不刺激。
想体验X3的更高实力,还是上专门的播放器为好。也正是在这时,你会发现,X3其实潜力很大,几乎喂给她什么样的前端,就能很好的表现出相应的特质。比如在海贝R8驱动下,X3可以安定下来,表现出了更多的泛音和更真实的乐器质感;音乐的氛围感更完整,低频不会像手机直推那样略硬,而是更蓬松起来,张弛有度。而配上艾利和sp1000又可以一下精致明丽起来;之前有些担心低频会软脚的问题也完全没有出现,反而不但有很深的下潜,还弹性和力道兼具。尤其sp1000的平衡驱动下,X3的三频更加均衡平顺,悦耳的同时也更加自然从容。难怪要标配2.5平衡线材了,感觉这才是某种程度上的X3完全体。
当然,作为一个大耳机,X3并不限于直推。仅就我手头的布鲁克林一体机来说,X3就能表现的比直推更宽松,声场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还是保持规整的比例,声音的立体感和表现力确实还是比随身设备驱动要更好了。相信如果上更强的台式设备,应该还会有继续挖掘的潜力。
那么归结一下,X3的声音特点大致是,三频都有很好的素质和表现力,声底比较忠实准确,声场规整立体。说到准确就不得不提下,我刚拿到X3时就总觉得它结像不自然,还以为耳机设计有问题。但后来一番搭配和摸索后,我才发现是我用的一张tf卡有问题了,造成播放器输出的就是有错误的信号,非X3之过,反倒是之前我以为正常的一个耳机不准确。

总结
在我看来,单从耳机产品的角度,X3这块“敲门砖”的表现是比较不错的,从外包装到耳机制作再到声音,都是显然经过了较为细心的调教。和更高档的耳机比肯定还有差距,但这个价位来说直推出效果,上台有潜力,已经蛮有竞争力了。可能剩下的就看你对飞利浦品牌还有多少信任度了。
唯一让我有些遗憾的就是,因为换线接口的特殊定义,暂时没能搭配到更高级的线材。根据我对潜力型直推大耳的经验,换线往往就能让声底细腻度和流畅度有很显著的提升,或能进一步降低对前端的要求。希望飞利浦如果进一步延伸产品线时,可以多加些对爱折腾的用户的考量,发挥可换线设计的最大价值吧。
